close
暴怒歌

孔子的孝部份

我要問得是我曾經有唸過就是孔子在裡面闡述說如果父母對你不好你試過了然後可以逃開之類的話....我印象中是他的說啦= =不是他說的也沒關西~~!麻煩給我原文跟解釋好嗎?
我記得孔子說可以逃開的應該是說曾子的事情。

在〈孔子家語〉曾子耘瓜

誤斬其根

曾?怒

建大杖以擊其背

曾子僕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頃乃蘇

欣然而起

進於曾?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

大人用力教參

得無疾乎?」退而就房

援琴而歌

欲令曾?而聞之

知其體康也。

孔子聞之而怒

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

」曾參自以為無罪

使人請於孔子。

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

舜之事瞽瞍

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

未嘗可得。

小棰則待過

大杖則逃走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

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今參事父

委身以待暴怒

殪而不避

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

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

殺天子之民

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

」遂造孔子而謝過。

翻譯上網找就有了

因為是別人打的

我不想擅自貼過來。

主要是說在父母生氣責打我們時

我們要保全自己的身體

是小棍子的話讓父母打沒關係

但是拿了大棍子來我們要逃走

才不會陷父母於不義

這才是真的孝順。

不知道您是不是記到這篇呢?給您參考看看。

參考資料 自己的印象和網路
里仁第四  子曰:「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

」  幾

微也

人之過

在幾微發動之時

易於改正

故為人子者

見父母之過於微起時

即當諫之

不俟形成大過。

若見父母之志不從其諫

則又尊敬

而不違其諫勸之初衷

繼續進諫。

然而屢諫不從

甚至受父母之怒斥

亦不辭勞苦

不怨父母

諫之不已。

勞者憂也

諫而不入

深恐父母卒成大過

乃憂之而不怨。

勞字兩義並存。

 個人的簡單翻譯: 孔子說:「見到父母犯過的時候

應馬上勸諫

如果父母不聽

就改以尊敬的方式

而不違背當時勸諫的初衷而繼續進諫。

如果屢次勸諫讓父母不爽、發飆了

也不會因為被罵而抱怨父母不聽勸。

」   
我想您的應該是孝經裡面第15章的最後部份吧?「故當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

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無論君臣與父子

都是休戚相關的。

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

為子女的

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

為部屬的

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

為臣子的

應當陳明是非利害

明切勸告。

父親不從

為子女的

應當婉言幾諫

即如觸怒被打

亦不怨恨。

君如不從

為部屬的

還當極諫

即如觸怒受處

在所不惜

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

必須立即諫諍。

彼若為人子的

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

一味聽從

那就陷親於不義

怎麼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釋義】按前數章所講的

盡是愛敬及安親之事。

對於規勸之道

未曾提及

本章

就諫諍一事

專題論列

共分三段。

首段

因曾子發問

而引起孔子的驚嘆

二段

是孔子舉例說明諫諍之重要性。

不但諫諍對於君父朋友的道德行為有關

且對於天下國家社會人心之影響亦大。

三段

重說:「從父之令又焉得謂孝乎」一詞

是重複慨嘆

以提醒世人不要輕視本章諫諍之意

細按這一章

有雙重意思

一面對於被諫諍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種警告說:接受諫諍

不但對於本身的過失有所改正

且對於天下國家

將有重大的影響

使他知道警惕。

一面對諫諍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種啟示。

既要事君盡忠

事父盡孝

對朋友盡信義

若見善不勸

見過不規

則陷君父朋友於不義

以至於遭受不測的後果

那忠孝信義

就化歸烏有了。


孔子的名言佳句,孔子身高 191,孔子弟子,孔子決戰春秋,孔子生平,孔子論語,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中心思想,孔子 電影,孔子眼孔子,曾參,曾子,父母,小棰,曾子僕,曾子耘,瞽瞍,闡述,父之罪

家|西廂記|散文|儒林外史|唐詩|李白|修辭|陶淵明|典故|寓言|徐志摩|三字經|字典|水滸傳|朱自清|西遊記|三國演義|三國志|人間詞話|聊齋志異|三十六計|紅樓夢|千字文|言情小說|詩|成語|十二金釵|龍族|張愛玲|

暴怒歌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8190795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